2020年6月,上海-歐洲航線的集裝箱運費指數(SCFI)現貨價還不足每1000美元/TEU,到2020年底已經躍升至約4000美元/TEU,到今年7月底,價格已經飆升至7395美元。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(UNCTAD)的一份報告顯示,從現在到2023年,如果集裝箱運費持續飆升,全球進口產品價格水平將上漲10.6%,消費者物價水平將上漲1.5%。一般來說,體量越小、進口占經濟比重越高的國家,受到海運成本上漲的影響更多。
小島嶼發展中國家(SIDS)受到的影響較大,海運成本飆升將令其消費者價格上漲7.5個百分點。內陸發展中國家(LLDC)消費者價格可能上漲0.6%。在欠發達國家 (LDC),消費者價格水平可能會上漲 2.2%。
該報告還稱,海運成本的飆升可能會拖累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。如果供應鏈繼續中斷,集裝箱運費每上漲10%,美國和歐元區的工業生產將下滑1%,中國的工業生產將下滑0.2%。瑞士物流巨頭Kuehne+Nagel表示,截至10月底,全球有600多艘集裝箱船被困在港口外,是年初水平的兩倍。該公司10月末預計,港口和航線擁堵至少會持續到明年2月。
這場全球供應鏈危機就像是多骨諾米牌一樣,港口擁堵致運力不足,貨柜短缺、海運成本飆升又引發更嚴重的缺貨問題,使得全球零售業、運輸業壓力山大,影響甚至還在持續擴大。全球供應鏈危機目前似乎還沒有解決的跡象,加上生產成本激增,消費者將明顯感受到物價上漲,疫情之下,想必很多人都不好過。